

夜深人静时,你是否也经历过辗转反侧、数羊无果的煎熬?在当代社会的高压与快节奏旋律中,优质睡眠犹如稀缺珍宝。数据显示,我国超3亿人正被失眠、打鼾、昼夜节律紊乱等睡眠问题困扰。睡眠障碍不仅是“第二天疲惫”的元凶,更会悄然侵蚀免疫力、诱发慢性疾病,甚至成为抑郁焦虑的导火索。近日,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朱伟主任医师提醒信通配资,睡眠卫生不良习惯需尽早及时纠正,真正的健康应从一夜好眠开始。
日间功能受损是睡眠问题信号
从深夜辗转反侧到清晨疲惫不堪,睡眠不足不仅影响日间功能,更悄然侵蚀着我们的身心健康。朱伟介绍,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、睡眠维持障碍、早醒以及日间功能受损等方面。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发病率高,但真正寻求专业帮助的比例并不高,很多人倾向于自行解决或忽视其严重性。

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就医治疗睡眠问题呢?朱伟认为,关键在于睡眠问题是否持续存在且影响了日间功能。“具体来说,如果每周出现三次以上的失眠,且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一个月,同时伴有工作、学习效率下降,精力、体力、脑力不济,情绪不稳定,记忆力减退,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,那么就需要考虑就医了。”专家表示,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在睡眠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。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导致睡眠不足;中青年则可能因工作、家庭等多重压力而影响睡眠;老年人则可能因生理机能衰退或慢性疾病而遭遇睡眠障碍。针对不同人群,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。
多种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解忧信通配资
不少患者对于睡眠治疗存在疑虑,专家表示诊断过程通常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、睡眠质量评估以及必要的身体检查。“我们会了解患者的睡眠习惯、压力来源、情绪状态等,同时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引起的继发性失眠。对于疑似存在睡眠结构异常的患者,我们还会推荐进行多道睡眠监测,通过脑电波、眼动图、肌电图等数据,综合分析其睡眠状况。”
一旦确诊为睡眠障碍,患者应该如何接受治疗呢?“治疗睡眠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策略,包括心理治疗、环境调整、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多个方面。”朱伟介绍,其中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(CBTI)被视为首选方法。通过CBTI帮助患者消除对睡眠的恐惧和担忧,减轻心理负担,从而改善睡眠质量。“CBTI的核心在于调整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。比如,通过睡眠限制疗法,减少患者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,提高睡眠效率。通过刺激控制疗法,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,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。”朱伟说,此外还会传授患者放松技巧,如深呼吸、渐进性肌肉松弛等,以缓解睡前紧张情绪。对于部分严重失眠的患者,医生可能会考虑短期使用药物治疗,但需严格遵循医嘱,避免药物依赖。
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
“饮食卫生大家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,这个习惯大家都懂了。但很少有人关注睡眠卫生,睡眠卫生就是指我们一定要规律地作息。有的人就是任意地作息,睡觉想早就早,想晚就晚,实际上这个都是误区。”朱伟表示,良好的睡眠卫生应该是到点睡觉、到点起床、到点吃饭,培养良好的生物钟。若逢周末原则上也是七天一贯制,可适当放宽松,“但是不能周末睡到中午还不起,到周一早上又会很痛苦,这个是两天破坏,五天执行了。”

此外,朱伟建议大家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,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。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,如泡个热水澡、听一段轻柔的音乐或进行深呼吸练习。保持卧室环境舒适,温度适宜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,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睡眠质量。
睡眠不是“熬一熬就过去”的小事,而是关乎身心平衡的生命基石,无论是顽固性失眠还是被忽视的睡眠呼吸暂停,科学干预都能让黑夜重回温柔。
现代快报/现代+记者 朱鲸润/文 尤力庭/摄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